“人的一生不是在照护当中,就是正在走向照护的路上。”
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照护型社会的建设有赖于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三者功能的耦合,才能使老年照护系统成为真正的整体。
他指出,目前家庭成员仍然是长期照护的最大提供者,但照护工作者的劳动并没有得到社会承认,可以通过津贴等形式补偿非正式照护者的潜在损失。
(资料图)
居家养老:让非正式照护者“体面劳动”
“全世界老年人都恋家。”唐钧援引世界银行公布的一组数据指出,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大约70%的使用长期照护的老人是在家中或当地社区接受服务。在美国,估计有1200万人需要长期的服务和支持,其中超过1000万人正在家中或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护。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多数老年人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仅有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唐钧强调,需要纠正的是,一些地方将居家养老服务定义为通过上门、远程支持等方式,为老年人在其住所提供生活照料、常用临床护理等照护服务。“这显然是片面的,过分强调从外部力量给予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而忽视了在家庭内部承担了主要乃至全部照护责任的配偶、子女乃至亲戚朋友等非正式照护者。”
然而,2018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报告指出,无论有偿还是无偿,目前非正式照护者付出的劳动并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为非正式照护者提供支持性服务仍然任重而道远,这些服务包括帮助照护者获得照护知识、提供照护培训、喘息服务等。
“照护都是有成本的,有的是机会成本,有的是经济成本。”唐钧指出,要解决无偿的非正式照护者所面临的问题,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尝试将他们转变成有偿的非正式照护者,比如通过照护保险给付、发放社会津贴等形式,对在家中照顾老年人的非正式照护者提供制度化的经济支持,用准专业化的方式解决“体面劳动”的问题。
养老机构是“旗舰店”
除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社区照护也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通常公众认知里的机构照护指的是提供住宿的老年照护设施,也就是养老院,主要面对的是有照护依赖需求的老人。但在唐钧看来,广义的机构照护应该面向所有有需要的老年人服务,囊括了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照护服务的各种机构,是综合性的。
民政部统计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床位数约有669.8万张,“十三五”增加到821万张。根据《“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设定的指标,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要达到900万张以上。
然而,2017年,时任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甄炳亮曾表示,养老机构床位存在“一床难求”和“空床较多”并存的现象。根据民政部2020年底公布的数据,我国已建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50%。
在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居家养老的现实背景下,养老机构定位何在?
唐钧提出,养老机构的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一个地区的“旗舰店”,有100~400张床位,能辐射附近社区,提供社区服务。“这种涵盖机构、社区和居家服务在内的广义的机构服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他分析,当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掌握老年照护的专业技术时,服务机构可以凭借聚集人才和资源、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形成规模效应。而随着服务的理念和技术的成熟,服务机构便有余力将专业力量投向附近的社区,再从社区向家庭辐射。
唐钧提出,长久以来,提供住宿的老年照护服务常常建立在医疗模式的基础上,因此机构的外观及运营更像医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提供给老人不应该是一个医院,应该是社区,是家庭。新型照护理念应该将机构作为小型的老年人集体住所,将被照护者视为人而不是患者。”
老年社区应是平民化的
目前,不少险企、房企都在参与大型老年社区的建设,采用重资产模式,直接参与养老地产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这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成本。在唐钧看来,对于老人来说,动辄上百万的“门票”把老年社区这样一个很好的理念做成了奢侈品。
由此,他提出了“平民化的老年社区”这一概念。机构照护服务应该以民营资本为主,民营机构应该成为轻资产的老年服务供应商。必须要为老年人服务得好,“眼睛是朝下的”。
唐钧指出,要使老年人“适地安老”,一要确保有合适的、经济上负担得起的住房,二是建立起老年人友好的社区环境,三是能提供有用的社会支持,四是提供具有可及性的健康照护。
“未来中国社会很需要这样略有薄利并且能够生存、发展的产业。我们应该把照护服务做成一个薄利多销的大产业。”唐钧说。
中国老年慢病防治促进行动办公室主任孙利勇则认为,要满足对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性的需求,需要“两头走”:既要鼓励居家养老护工接受医疗专业培训,又要培养具备养老服务能力的医护人员。
在唐钧看来,社区养老并不是区别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第三种照护模式,而是一个连接资源和组织的平台,是居家服务得以实现、康养结合得以开展的依托所在。要把社区作为改善养老环境的目标,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赖于社区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