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暑假将至,一些短视频开始“一本正经”地提醒家长:“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再往下看,还能找到二、三、四、五……年级的暑假都很可怕的系列视频。它们所用的文案一模一样,全都是“暑假别再玩了”“某个暑假是分水岭”,然后是图穷匕首见——推销教辅或卖课。
很显然,这些短视频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贩卖焦虑来获取商业利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短视频的生产模式,即套用同一个文案,进入工业流水线,力求做到传播效果最广、传播效率最高——改一个数字,就轻轻松松地涵盖了全年龄段的孩子及其家长。背后的策划者想得很明白:广撒网,多敛鱼,就算有用户看出其中存在的蹊跷,也架不住病毒式传播的巨大杀伤力,最终,难免会有人“上钩”。
@互联网传达室大爷 图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之前纷纷“违背祖宗决定”的网络神医。同样是统一的脚本,同样是熟悉的套路,同样是连台词都没换,这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因为这样做的效率更高。
这一短视频生产模式的出现和盛行,恐怕与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有关。神医广告正是因为被整治后,逐渐把阵地从电视台搬到了互联网;同样,“可怕的暑假”系列短视频瞄准的也是出没更轻松、自由的网络平台。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把关的缺失——按理说,用户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短视频不难审核,但当下不少视频平台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往往会对此类贩卖焦虑的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不管是网络神医还是可怕的暑假,只要有利可图,MCN机构(以工业化生产方式组织内容生产的机构)就有可能蠢蠢欲动,炮制出更多类似的短视频。
暑假当然不可怕,“双减”要求下孩子们本来就应该拥有一个轻松的假期。教育部也早已提出“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这种以短视频形式违规卖书、卖课的行为,理应得到惩治。
但更应该警惕的显然是瞄准公众普遍焦虑的短视频批量流水线生产模式,它的杀伤力和覆盖面比起传统的电视、广播要大得多。如果说神医广告对应的是健康,“可怕的暑假”对应的是教育,那么下一个社会热点仍有可能催生出病毒式传播的系列短视频。
在法律和监管层面给予违规短视频生产者和策划者相应的处置,是震慑当事人的必要之举。此外,对这类典型案例的处置结果也应该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让更多人了解此中的危害,考虑到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这无疑具有警示全社会的现实意义。
(原题为《暑假不可怕,贩卖焦虑的营销套路很可怕》 作者 李勤余 来源 澎湃新闻)
统筹:王攀 编辑:陈若松